新常态:2021国际设计研究...

2021国际设计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1 INTERNATIONAL DESIGN RESEARCH SYMPOSIUM SUCCESSFULLY HELD

新常态:2021国际设计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1-12-22 14:25:02

发起单位|国际设计研究协会

                 (Design Research Society)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

会议时间|2021年9月9日

会议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

 

 总体策划 

高世名、韩绪

 项目执行 

毕学锋、成朝晖、徐捷、Robert Harland

 项目协调 

郭星

 学术主持 

徐捷

 

2021年9月9日,由国际设计研究协会(Design Research Society)发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主办、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协办的“新常态: 2021国际设计研究学术研讨会”于下午18:00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召开,会议同步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同步在全球进行。研讨会由高世名、韩绪共同总体策划,主要执行团队包括毕学锋、成朝晖、徐捷、Robert Harland。

本次研讨会作为 “涌现设计节”(DRS Festival of Emergence)的重要活动组成部分,获得了国际设计研究学界的高度重视。与会到场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峰、副院长王昀、成朝晖等,会议由徐捷主持。共吸引了数十个国家的观众,共同参与这一国内外设计研究交流的盛会。

 

 

 

演讲嘉宾

研讨会共邀请了十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的骨干教师分享了各自领域中的研究,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传达、染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 综合设计以及艺术设计理论。

 

 

 虞琼洁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

主要实践领域聚焦在信息与媒介的拓展。作品被英国泰特美术馆图书馆、英国利兹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馆藏。

 

 

演讲主题:

Exploring the Design Language of Motion Posters in New Media

新媒体下动态海报的设计探索

 

演讲摘要:

在今天数字化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海报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一个动态的海报的目的是什么?动态海报本质上带来怎样的变化,是表达方式的改变,还是叙事内容的递进?虞琼洁以这样的思考,分析了近期她的实践与观察。所展现的案例包括为众多大赛和活动所做的海报,包括2018年国际创意纹样设计大赛、2019年当代艺术群展“感性沙丘”和“春眠不觉晓”、Transtype 系列字体海报、Award 360°100年度设计大奖、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等。她认为疫情之后有一个全新的常态,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动态海报的多样性维度,探索全新的形式来传递不同的主题。

 

 Rob Tovey 

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视觉传播与插画、平面设计系主任

HEA 的高级研究员,视觉传播期刊编辑:SAGE 期刊和平面设计研究组的主要成员。他的工作重点是现实世界的图形系统——例如用户界面、地图和数据可视化——如何以新颖的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图形设计研究组的主要成员,研究图形系统和图形内存应用中的数字创新。目前,他正在研究“我们会记住他们”的研究项目:Covid-19和草根纪念馆(英国学院)。

 

演讲主题:

‘We will remember them’: Covid-19 & Grassroots Memorials

“我们会记住他们”:疫情与草根记忆

 

演讲摘要:

疫情之后的新常态,对我们的研究有什么影响?Rob认为从设计研究途径上讲,除了反思物理地方性的价值,同时也需要探索数字化的空间。他以英国的疫情纪念档案馆为例,搜集大量艺术家有关疫情的在地创作,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成为疫情重要的数据组成部分。同时,新的挑战在于研究项目管理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和适当的措施。其中他也肯定了偶然性给研究带来的益处,即可能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疫情显然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将国家维度置入全球的语境中,在新常态之下加大对于国际设计的研究,提高对世界性公共议题的认知和理解。

 

 

 黄思文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讲师 

建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牌《W&Q》,2012年《W&Q》“Redesgin & Rebirth”系列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当年最新锐的设计产品,同年该系列获得“英国Dulux最佳运用色彩奖”,2019年《W&Q》“丛林鸟”系列作品获浙江省美展铜奖。

 

演讲主题:

The New Approaches to Textile Design in the East Design Context

东方设计学体系下的染织设计新思路

 

演讲摘要:

黄思文系统介绍了染织设计系的学术架构,在结合东方“地方资源”特色的同时,拓展研究领域。基于东方设计学,建立四个具体研究方向,即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造物以及人与人自身关系。随后她介绍了一系列的2020年和2021年的学生毕业作品。她强调创作应具有有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历史的视角、文化的维度,并且要有全球化的全局观。在讨论和研究过程当中要对东方特色的生活方式进行探讨,要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先进材料以及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断的造景、造图、造物获得可持续的东方生活方式。

 

 

 Ken Ri Kim 

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纺织系讲师

她通过基于实验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提花编织程序,其中包括颜色、材料和纹理起始。她的研究兴趣是将数字技术用于生产、功能性且美观的机织纺织品的智能编织程序。她在纺织服装行业的专业工作经验,包括艺术与设计实践、时装采购与销售、全球生产采购,为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主题:

Covid-19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Technology in Textile/Fashion Industry

疫情下时尚面料行业中的数字转化与科技

 

演讲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应用,而数字技术对于染织和时尚行业未来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带来了更多个性化的实现,二是生产渐进的自动化,三是可穿戴技术,意味着在纺织和服装行业会有越来越多服装的实现技术化。

Ken Ri Kim通过纺织类的服装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赋能整体的纺织产业发展。但同时她指出一个问题,数字化设计与传统的手工织衣服相较,是否会削弱其艺术价值?以及如何防止同质化的出现?这就要求研究拓展更多设计语汇和设计语言的多元化。

 

 

演讲主题:

Life Consciousness Under Micro Perception — Energy Awareness

微感知下的生命意识——能量的觉知

 

演讲摘要:

基于“微设计”理念,高凤麟对设计的本体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设计本质是对于深度觉知意识的培养,人类应该成为更有情感、更能体察世界变化的个体,这是设计的本质属性,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创造更多更美好的造型,而本质上所回应的问题才是值得思考的。他所呈现的设计案例一一印证了“微设计”丰富的内涵:微是一个尺度上的概念,更加细微洞察产品问题,并且予以改进的一种设计方法。

 

 

 

 Roberta Bernabei 

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3D设计、银匠和珠宝专业讲师

2015 年至今,担任高等教育学院的研究员。她目前的研究涉及情感性的人工制品及其对 “自我”的影响以及对提升幸福感的帮助。她最新的策展项目重点研究通过感官和数字体验扩大珠宝展览成果的可能性。 

 

 

演讲主题:

Craft Research and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工艺研究及其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演讲摘要:

新常态使我们再一次审视在疫情之前所做的设计活动的影响,比如在工艺和造物方面,应该重新思考物理性质,以及如何处理加工材料。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利用人工智能、人工滤镜来装饰人体。Roberta旨在探讨在新常态下的新工艺方式。传统工艺往往都是小作坊,只有一到两个人在做饰品,现在的工艺已经不局限于此,虚拟世界的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随之产生了一种创新娱乐的效果,这将会对经济、文化、社会的产生巨大的影响。

 

 郭锦涌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教授

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视觉与颜色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光色融合设计。主导 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色彩系统设计及夜景综合营造。

 

 

演讲主题:

The Colour System Design for 19th Asian Game 2022

淡妆浓抹-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色彩系统

 

演讲摘要:

郭锦涌系统呈现了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色彩设计实践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梳理和解读,他总结出四个规律:首先是色彩主题与本土文化基因相契合。第二,色彩秩序与赛会管理相吻合。第三,色彩营造与时空主题情境相融合。第四,色彩表现与传播媒介升级相呼应。围绕四点,所展开的杭州亚运会色彩主题创作,结合淡妆浓抹的概念,分别以虹韵紫、水光蓝、湖山绿、月桂黄、映日红、水墨白,形成六种主色调。并且制定出具体的色彩运用规范,将色彩类别与具体色调、具体赛事类型进行分类,对应到具体空间里;通过色调控制进行细化,对应到相应的场馆,以达到完整的亚运会色彩系统设计。

 

 

 Falli Palaiologou 

英国拉夫堡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空间语法方法论专家。她的研究重点为城市设计和城市规模。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形态,通过使用空间和经验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形态。她对可持续城市转型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城市街道和人行道、街道宜居性、场所营造和城市更新、临时城市、普通建筑、历史城市景观和可持续城市遗产。

 

 

演讲主题: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历史城市景观

 

演讲摘要:

 Falli首先介绍了“城市形式+”的学术概念,即由众多城市要素结合而产生的城市现象,包括城市的数字叙事、老龄化问题、遗产与可持续化等。其次她将城市形态学、城市地图和实证研究构建起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她注意到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包括空间句法、形式学分类、历史以及地理维度。接着呈现了三个代表性研究案例,特别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与之展开的城市色谱项目。最后她提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新常态是否能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大家贡献本地经验和专业知识,打造一个全球合作的研究网络。

 

 姚之洁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系副教授,硕导

长三角公共文化智库首批专家,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客座讲师,创意城市联合创办人。曾任英国Designersblock联合策展人。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设计理论,设计战略与策划,包括:“叙述性环境设计”运用于城市更新,设计未来研究,社会性设计,“系统性设计”应对社会产业、科技、人文、环境变革等复杂社会问题的战略与对策。

 

演讲主题:

City Regeneration with New Normal of Design

设计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

演讲摘要:

 姚之洁首先回顾了设计的定义的四个历史阶段,从无设计到设计意识萌芽;设计即风格;设计即过程;设计即战略。进而通过提出“设计的新常态是什么”的问题,展开对未来设计的探讨。她从六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向:一、游戏规则的改变;二、综合性;三、新语言;四、协同交叉;五、联合创造;六、网络意识。这也成为她设计实践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随后展示了涉及城市更新、场所营造的多个设计项目,所在城市分别有上海、伦敦、西西里等全球多地。

 

 Robert Harland 

英国拉夫堡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副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探索城市图形信息系统的设计。这是由对作为城市对象的图形对象的长期兴趣所形成的,他使用平面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视角来理解人、地点、目的和表现相互关联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他曾领导 AHRC-牛顿资助的图形遗产再定位项目。

 

 

演讲主题:

Seeking to Build Theory from Graphic Design Research

探索平面设计研究的理论构建

 

演讲摘要:

平面设计研究相较于其他设计专业的研究,其研究价值究竟何在?Robert试图从自己的研究探索中找到答案。正如他所编撰的《为平面设计构建理论》以及所出版的专注中,都提及城市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平面设计的研究领域可以延伸到建筑、土木工程、城市设计之中,主要以宏观、微观和中观尺度进行观察分析。随后,他展示了一些近来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南非的曼德拉公园、城市文化遗产与纪念、以及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所开展的系列研究。尝试从更多的维度探讨平面设计在城市空间中的广泛应用与相应的方法论。

 

 结束语 

研讨会议程在提问环节结束之后,双方院长都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都认为高质量的演讲体现了多元的文化的视角和视野,既有理论,又有不同设计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的思维。毕学峰院长做了简短的总结性发言,指出研讨会呈现出共性与差异:共性是在设计探讨未来介入社会和改变生活方面的共识,未来可以在共同的语境下来探讨研究和教学;差异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今天更应该强调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同时必须符合当下全球化语境下的设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