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
/
Penetrating
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需要将创意能力与产业经济进行充分融合,挖掘价值潜力,才能让设计真正服务经济。本届毕业生在未来海洋适居生活、互联网金融社会创新、新能源出行双向感知、大数据弱势群体关怀、文化可持续的内在体验、日常坐卧康乐新风尚等方面的深入思索,形成对于未来新生活态的探索的数十个创意点。同时,这些研究也联合十余家企业进行具有应用价值的概念原型设计实践。
新一代设计师面对世界诸多挑战的今天,更着眼于人(消费者)现实存在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在毕业创作中,他们尝试将未来设计智慧性思索与民生产业紧密接轨。这些思维是贯穿当下、过往与未来的光芒。本次产品设计毕业创作展取名穿透力PENETRATING,寓意设计通过实践思考成为一种穿透产业经济的能量。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ouble cycles, we need to fully integrate creative capabilities with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ap the value potential in order to make design truly serve the economy.
The graduates have think have in-depth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cean life, Internet financial social innovation, two-way perception of new energy travel, big data care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culturally sustainable inner experience, and new styles of daily sitting and lying, forming a new life in the future Dozens of creative points for dynamic expl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lso unites more than ten companies to carry out conceptual prototype design practice with practical value.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today, a new generation of designers focu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style of people in reality. In their graduation creations, they try to closely integrate future design intellectual thinking with the civilian production industry.
Thinking runs through th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This product design graduation creation exhibition is named Penetration "PENETRATING", which implies that design has become a kind of energy that penetrates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rough practice and thinking.
01 海洋适居
/
Aqua - lifestyle
本次毕设中首次开启了对于海洋领域的设计征途,依托中集集团的半潜式海洋工业平台技术,学生们展开对于海洋生活方式的畅想。设计重点以海上生活文旅以及游艇游轮体系、潜艇等装备设计为切入点,构建了未来人类海洋适居的构想。同时,本次毕业创作开创了艺术介入海洋工业,营造海上未来城市的设计教学议题。一系列的研究与教学填补了国内海洋艺术设计的空缺,将为未来文化出海,建设海洋强国梦吹响号角。本次学生设计与中集集团、长安集团两家企业展开合作, 也将进一步为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的亮相作充分准备。
作品展示
/
Exhibition of works
海洋文旅综合体设计
作者:徐欣悦 孔逸文(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从美学设计理念出发,对海洋工程平台的改造再次利用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此次创作核心围绕科教文旅综合平台以及衍生相关的大型水上交通工具,聚焦于海工领域的美学呈现新方式,系统性规划配属超级游艇的整合性设计创作。围绕强化海洋特色生态旅游需求展开,深度研究滨岸消费群体及其相应的服务体验,融合形体仿生与交通工具空间设计的应用结合,力求呈现一组新颖完整的海洋文旅平台设计,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美学探索。
导师评语:
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的正确格局,不是仅仅依靠暂时位列小众群体的游艇消费者们独立支撑。我国近20年来,一直是海洋工程制造领域的东方巨人, 这个承载着国家海油开采海洋服务的庞大产业,在当下“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升级的当下。也在寻求海工领域的多元化,民生化的综合性发展。海上文旅平台 + 邮轮游艇的组合设计,正是作为系列性作品将海洋平台制造的理工结构严谨性,与超级游艇设计的艺术美学理念融合贯通,形成照相呼应的东方比翼鲲鹏。放眼全球的海洋领域制造业格局,也只有中国有此综合建造实力,在全新的海洋生活平台上将超级油轮与超级游艇的产业整合于一处,形成密不可分的产业生态链。结合了“学,住,食,行,消“五种多元的海上生活方式探索,赋予了作品完整的海上应用环境。不仅让青训学者身临其境的了解现代海洋文化,也为慕名之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无限海景房,同时满足了大快朵颐的海鲜食客门最新鲜的美食诉求,更为百舸争流的扬帆起航者提供了海上栖息地,更有甚者迎合了我国离岛消费政策,将购买力留在我国海域之上。
Ocean Star|海洋之星
作者:鞠一丹(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本设计是基于红旗品牌基因的游艇概念设计。在国潮背景下,面对国外市场冲击及国产车类品牌单一链线的双重压力下,红旗力求更长远的立足于标杆位置或许要打破跨界发展的桎梏,实现多维度的全面扩展。在面向高净值收入人群,满足其旅游、冲浪等用户需求下,实现红旗汽车跨界水上领域的概念游艇及泊客艇设计。这既是红旗在未来发展的前瞻预测,亦将通过这一国产品牌第一车的跨界多领域发展尝试,为未来国产车品牌带来指导性意义和方向标引领。
导师评语:
国潮设计,在过去的 10 年间,一直是当代中国设计师反复尝试探索的时代性课题。我们从早起的设计西学东效,经历了日本设计主导亚洲东方设计的时代基调,再到当下的国潮设计的兴起。交通工具汽车业设计史,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穷二白的解放汽车,到蹒跚学步的合营合资,再逐步演变成走出自己的品牌风格。交通工具的设计是多边界的,它既有严格的行业技术壁垒,也有可以互通有无的跨界创作。汽车品牌跨界游艇领域, 在众多高端汽车品牌战略发展的策略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很多国外品牌意识到汽车生活方式的尽头是游艇。他们纷纷打破交通工具信息壁垒,积极尝试跨界尝试展望更向往的生活方式。该学生作品在这一基础上迈进一步,为国产品牌红旗汽车跨界设计游艇概念。既凸显了未来国产品牌的高净值用户的向往,也提升了国潮设计在交通工具领域的延展。
浮动式船屋与双体船结合概念设计
作者:陈萌萌(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本设计将双体游艇结构和漂浮船屋进行结合,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为其家庭式旅行提供新的旅行与居住体验。主要面对我国海南地区,热门的景点与常规的旅行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旅客,而海南地区拥有众多景色优美、生态丰富的岛屿,这些岛屿未被开发,且没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本设计可为此类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整个船体可分为双体游艇部分和漂浮屋部分,当驾驶船体靠近岛屿时,可将漂浮屋脱离并驾驶至小岛岸边停靠,实现家庭式海上自驾游的旅行方式。漂浮屋部分还设置有可升降平台,可活动于海面上的两层空间,平台内布置有绿化小场景,可供用户在海面上也能感受绿色生态氛围。当平台下降至居住层时,可形成一个中庭花园,用户可通过中庭花园进入室内。漂浮屋还有海面以下的居住空间,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海底美景。
导师评语:
“船非船,屋非屋”,新颖的船屋式游艇设计,打破了常规游艇即是海上之家的传统观念。真正让游艇的使用者体会到将水上人家,漂泊去世界任何一处可以尽情伫足欣赏的天涯与海角。传统的游艇虽然可以停泊在人工码头之畔,但对于天然未曾开发的自然小岛,因为船底结构约束以及搁浅触礁的安全隐患,只能真正意义上的汪洋兴叹。它们无法真正的融入自然小岛的天然沙滩,也无法让使用者真正体会一次,如鲁滨逊漂流记般梦醒于无人打扰的棕榈树下。分离式船屋设计可以弥补游艇使用者对征服美丽自然小岛的愿景。其优点不仅可以实现双线操作驾驶运营,同样也实现了短暂岛上原住民的生活体验。可能确保了双体船本身可以带着剩余的海上乘客航行去下一个目的地。船屋上绿色植物环境的空间营造一直以来也是游艇行业积极探索的绿色水上生态环境。
千岛湖水下轨道观光艇
作者:沈东悦 孟雨超(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千岛湖水下轨道观光艇———本课题是针对千岛湖水下资源零开发及游客体验感不强等问题而开发的轨道观光潜水艇设计,结合轨道观光的传动控制速度稳定,观光系统便利性,使潜水艇和水下古城保持安全距离与定点参观。全息投影的应用及情景设计补充沉浸式体验,提升观光体验性与趣味性。使用藻类复合新材料等环保材料应用于设计中,提倡可持续生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与轨道的生态结构装置形成和谐的水生群落共生生态链。
导师评语:
海洋设计作为一个如群星璀璨的庞大产业领域,不会仅仅只局限于单纯的水面之上。正犹 如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是探索了地球上那仅存的地表,这个蓝色星球真正的魅力在于犹如科幻星城般的水下。“ 观光潜水艇的设计,正好勾起了我们目前对 200 米深度范围水域好奇探索的欲望。如千岛湖般,我国有着很多被遗忘的水下古城,近则隐于淳安新安江水库,远则藏于巴东县涪陵镇。每一座水下古城的故事都被浸封遗忘在那随波逐流的水光之中。轨道式的固定结构,可以便于非专业潜水艇操作经验的水下观光者,在自动化的轨道控制 行径过程中一睹百年古迹的魅力,一举多得地共生型潜水艇轨道支架,既实现了循环安全的水下观赏路线的设立,也为这片水域的鱼虾贝螺等生态圈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栖息环境。
千岛湖漂浮船屋概念设计
作者:李嘉雯 吴卓娜(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以千岛湖环境实地调研为设计背景,对内陆湖水上休闲出行方式,临湖旅游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以展现浙江千岛湖特色和提供优质的水上旅游生活方式体验为核心,设计出适合 3-4 人小家庭,亲友聚会等消费用户湖面旅游的租赁船屋,以及漂浮平台等一系列旅游辅助配套设计。船屋可通过动力船牵引至岛屿或漂浮平台形成临岸水上休闲社区,同时可通过两侧活动甲板实现多个模块组合,游客可体验到更有趣的交流互动空间。漂浮平台可供游客观赏岛上风光、享受游泳和观看水幕电影的乐趣。
导师评语:
有品质追求的水上生活方式的核心即不是豪华与昂贵,更不是比基尼和打碟机。那些不懂得真正慢水上生活方式的观念错误者,总认为游艇生活就一定等同于歌舞升平与纸醉金迷。真正体会过水上悠闲漂逸度过假期的使用者,他们更在乎的是家人的陪伴与朋友的邂逅。TINI 的设计,正是提倡家庭化,朋友聚落的临湖旅游新观念。她们基于实地调研的真实数据为设计考量参数,有针对的结合当地水文地貌,消费群体基数,以及目前现有的消费文化。两位女生在海洋设计零基础背景下, 融合了四年中国美院设计知识所学,打破了工业设计方向壁垒,将产品, 空间,室内,移动,家具等多种设计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用心去营造。开放式平台的设计,就犹如水上的房车篝火宿营营地。将四散在千岛湖的游艇租赁使用者,都聚集在水面上花瓣状的平台周围。强调了用户之间依水相伴的互动。
东方概念双体船
作者:杨馨(本科)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中国传统游船“画舫”为原型结合乌篷船的造型特征,还原古代河湖之上画舫之中的中式悠闲生活 。希望为高净值用户在家庭出行或是商务会客方面提供跟舒适全面的服务。该双体船在不减少生活空间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下压主甲板高度为船客提供更低平开阔的海上视野,配合美丽的自然风景去还原东方式休闲过程中的完美意境。为保留画舫中的船宴特色,在前部设高台圆桌,中部设开放式厨房,后部设大面积茶位,其中船尾的茶位根据古人席地而坐的传统而来,且茶位视野开阔、低平,有充分的意境体验。
导师评语:
过去,明朝时期的禁海⽂令“⽚板不许下海,⼨货不许下番”加上过去⼏⼗年海洋船舶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被互联⽹传媒兴欣发展遗忘在边缘⻆落。这使得⼤多数⼈误解为中国没有⽔上⽣活⽂化的⼟壤,东⽅⼈畏海的谬论。到如今我国⺠⽣消费类船舶发展的崛起,加上我国海防⽔军规模的整体提升,海洋经济战略多元化发展。不仅反问“谁道国⼈不识船?”⾃古以来我国⽂化⻓河中,既有“但爱鲈⻥美”的⽔上美⻝家,也有茴⾹⾖,温⻩酒,同醉乌篷船的河间好客渡者。该作品从⽔上好客的东⽅船宴为灵感,从乌篷船中提取部分元素,围绕着东方意境生活为设计出发点⽽创作的⽔上宴客式双体船。它既体现了中式传统元素与现代⽣活⽅式的结合,也代表着⼤胆的经典美学特征可以沿⽤于当先现代交通⼯具的设计。
02 智慧出行
/
Intelligent mobolity
出行已经不只是人的空间位移,而是智慧化的综合体验过程。人与交通工具的关系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走向一种协作共治的关系。本次毕业创作以设计为桥梁链接当下与未来,探索多维度的未来移动生活方式,从人们的生活圈、智能出行、新媒体、品牌生态等方面出发的未来智慧出行系统设计展现了年轻人对未来出行市场和美好生活方式的多种理解。部分项目与雷诺公司合作,进入新品牌JMEV品牌的合作课程研究。
作品展示
/
Exhibition of works
Changan life ark|医疗救援车
作者:杨曦泽(本科)
导师:周波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医疗救援车,主体分为机动底盘和医疗舱,两者皆可独立工作。通过合理分配以解决城市救护车资源不足、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救援车需求骤增的问题:机动底盘灵活单独可用作医疗人员物资运输,医疗舱可独立为医疗单位,具备设立流动式隔离病房的作用,或作为社区等地点作为医疗服务站。紧急状态时可快速结合、执行救援任务快速搭建战时医疗站或流动性防疫医院,减少闲置资源的同时保证了非常时期的快速饱和式救援响应能力。
导师评语:
从救援功能与模块出发的车辆设计概念,同时具备成为独立医疗站的功能。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对于这种移动医疗站的概念还是非常有必要。造型非常前卫同时具备了很多科幻电影的设计感觉。从概念到完成都是一个很完整的毕业设计,同时长安汽车公司的赞助此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通过交流在设计成熟度上有一定提高。
Easy Charge|未来移动充电站
作者:陈莹莹 (本科)
导师:包天钦
作品介绍: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不断发展,充电设备是纯电动汽车设备中最为主要的配套设备,充电问题也是让用户一直担心的问题之一。本系统采用去中心化的全新运营模式,以移动充电站为载体,解决传统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充电场所有限等问题,为未来移动充电出行提供新范式。
导师评语:
充电难一直是电动车推广的瓶颈。项目对如今充电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进行了优化改进。从概念提出到最后落地,设计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现可能性。设计师不仅专注于产品本身,而是系统性的对整套生态进行了思考和补偿,尤其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整个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最大进步。希望能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
co-Barrel
作者:翁晴超(本科)
导师:包天钦
作品介绍:
一次性消费主义的影响正从商业消费蔓延至人们出行生活之中。出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共享移动经济的推进蓄势待发。服务设计的引入使得新型共享出行系统更具可能性。未来,车辆不再仅仅是用户所拥有的交通产品,更是服务体验。随着人们生命周期的不断变化,不同阶段的人生需匹配不同的空间。通过用户生命不同阶段的空间模式转换,进一步提高共享出行体验,实现更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导师评语:
《co-Barrel》是一次对于交通工具的感性和理性关系的探索。项目理念较为深刻,在理论基础上发展应用,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思考过程。论文文献部分材料收集全面,灵活运用了所学设计知识,并良好地解决了问题;所得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法。相较于传统左倾式环保主义,作者难得的提出了对商业、用户、环境三方有利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作为设计师一直需要追求的目标——作为平衡和链接外物的桥梁。在设计呈现方面,设计较完整地实现了原有的设计想法, 但在多样性方面仍有补充空间。期待在为未来看到同样深度的更多作品。
URBAN EGG-女性座舱
作者:刘禹萌(本科)
导师:周波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本设计是围绕都市职场女性研发的城市越野车,以饱满的鸡蛋壳为灵感来源,整体外形和座椅均呈现半包裹的形态,增加舒适安全感。采用三座模式, 取消副驾驶位,根据职场女性这一特殊人群定位增设了原副驾驶位和前后座椅下的储物空间,满足女性日常出行的储物需求。中控增加屏幕区域, 与后座屏幕联动增加互动性。平时作为代步工具,休闲时在车内换下高跟鞋和西服换上便装和合适的妆容即可出游,方便用户在出游和工作间的生活方式转换。
导师评语:
有创新,根据女性消费者需求进行功能与造型设计,契合汽车女性细分市场。蛋壳的造型语言有很好的寓意,对消费者日常生活有很好的融入,多种生活场景上应用,在目前汽车市场以男性审美为主导的情况下,这个设计非常有意义的。
Changan cameraman|electric suv
作者:刘雨晗(本科)
导师:周波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本设计是面向新媒体用户的新能源越野车内饰,主要针对喜欢记录生活、热爱旅游的媒体播客,主要解决了用户在自驾时录制视频的困难,提供了新媒体博客在自驾越野过程中更加安全易用的体验。内饰的设计语言打破了越野车一贯粗旷的强势印象,让越野车的内饰也可以柔和舒适内饰设计语言,运用了结构主义和产品感的设计特征,满足了年轻自媒体用户对对汽车内饰设计新颖、有趣,个性的追求。
导师评语:
从新媒体这个时下流行趋势的独特视角,结合传统汽车内饰,给予传统行业新的思考新的生机。设计概念独特,造型语言富有亲和力。
VANGUARD
作者:李烨(本科)
导师:周波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这是一款以北京 212为原型而设计的末日未来题材概念越野车,主要以未来环境恶化天灾降临的末世为背景。外饰的主要灵感来源于自然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鳄鱼。VANGUARD 代表着先锋盾,既是勇敢无畏的先锋也同样带着坚不可摧的护盾。先锋所代表的是该车卓越的越野能力以及水陆两栖息的驾驶特性,而盾则意味着在末日恶劣环境下,凭借外饰坚实的形态特征以及内饰充足的存储空间,符合任何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驾驶安全性,同时车身装备多种传感装置,可以通过探测周围地形、温度、生化环境以改变车身颜色。
导师评语:
这个设计的造型语言非常突出, 符合消费市场对硬派越野车的功能以及外观审美需求。从经典找元素,配合当下流行趋势。很扎实的交通工具类毕业设计课。
Highland Link|高原纽带
作者:廖依诺(本科)
导师:周波 马骏 喻琪
作品介绍:
本设计是面向高海拔地区设计的越野车,主要针对部分高端户外运动爱好者,外饰设计较为硬朗可靠体现了对地貌环境的驾驭,以碎石为灵感来源的外饰前脸特征凸显坚固气质,功能性模块化设计布置于车尾,针对高原地区定制化放置供氧装置,为车载空气内循环提供安全的高原穿梭旅行所需氧气补给,盖板翻下作为娱乐功能可以坐享风景,聚餐休闲社交空间营造,整体设计打破常规越野的单一用途。
导师评语:
户外运动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相对应的特殊车辆设计也需要探讨,这个概念对设计车辆所处环境有很多实际问题思考,对车辆的多用途功能也做了恰当的设想。
Air- Balcony
作者:钟敏豪(本科)
导师:包天钦
作品介绍:
随着未来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化进程已有不可逆转且不断加快的趋势,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续存和演进所必须突破的瓶颈。一系列城市问题的产生对原住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城市人口的幸福感或将成为一大难题。本设计希望通过将未来模块化办公场所与城市空中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户获得更富有效率且舒适的移动办公空间体验,使城市原住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所在地的幸福温暖,让办公通勤不再影响他们的生活。
导师评语:
地面拥堵是如今不可避免的交通难题,是城市体验感逐年下降的主要诱因。项目从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商业角度重新审视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以三维空间为杠杆,助力打破未来城市出行的一大困境。项目作者在系统性思考方面有着清晰的逻辑,用优秀的作品表现力为未来的我们描绘了一副令人期待的蓝图。
城市细胞|CITY CELL
作者:黄佳琪(本科)
导师:包天钦
作品介绍:
在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全世界土地的有效面积却在逐年减少,为了减轻地表负担,减少现代交通压力,对交通影响最大的物流产业向下转移。通过建立地下物流系统,将物流管道与地面物流车结合,地面物流车可通过站点管道快递传入地下空间,地下管道系统将快递进行智能分类储存与运送,形成了新的物流运输形式。未来,地下物流犹如一个个细胞运作在表城市皮之下,使得地表状态更加健康活跃。
导师评语:
项目《city cell》,以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为着眼点,以地下管道空间为应用场景,提出城市物流系统下沉的设计概念。该项目组通过对纵向空间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利用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拥堵难题。项目作者不拘泥于自身学科的学习内容,勇于探索和突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如商业模式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设计等,研究方向明确,设计过程缜密且条理清晰,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兼具较高的设计价值和社会价值。
无介质投影技术下的乘用车内饰设计
作者:吴宛蔚(硕士)
导师:严增新
作品介绍:
乘用车作为汽车细分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内饰空间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操作的主体,是用户体验提升的关键。本研究所提出的无介质投影技术(浮空显示技术,Float- Imaging)是一种新型的三维显示技术,其利用新型纳米级光学材料,通过光场复制,将原本显示界面镜像至空中,用户可通过触控、语音等交互方式与所成像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进行交互操作。三维显示技术是内饰人机交互研究中的一片蓝海,将该技术应用于乘用车内饰空间之中,是对智能时代下的乘用车驾驶舱内饰设计进行的前瞻性探索,在以车联网、新型驾驶模式下的未来汽车时代,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导师评语:
三维显示技术是内饰人机交互研究中的一片蓝海,该作品是对“无介质投影的乘用车内饰人机交互设计”进行的相关设计实践的探索 , 选题新颖, 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与实际的应用价值,能够结合新技术对乘用车内饰进行研究与设计思考,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一定的价值助益。该作品致力于通过将新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对智能时代下的乘用车驾驶舱内饰设计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是对提升汽车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可用性和体验性的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
03 数字服务
/
Digital Service
数字技术对生活理念与社会趋势进行了解构,服务趋向于在线化与数字化,数字化的服务正在从辅助型转变成主导型,并深入到各个领域。本次学生设计的作品基于大型互联网企业,聚焦交互的媒介,从用户心理探究,互动行为构建,体验场景演绎,技术导向的伦理等维度,将互联网产品进行了重新考量,以技术为手段,重塑产品价值。从当下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到关注健康的数字化服务产品,创造全新的使用体验。
作品展示
/
Exhibition of works
Peta|宠物领养保障平台
作者:刘家楠 董海滨 章伊婷(本科)
导师:武奕陈
作品介绍:
宠物时代已经来临,在人群中掀起了一波养宠狂潮,但在这背后,其实还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毛孩子”正等待领养。“Peta”是一个基于宠物救助站的数字化领养服务系统设计项目。我们以领养代替购买的观念深化与传播为目标,以领养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为手段,针对具备“一定规模与公益性质”但各方面条件受限的宠物救助站,构建一个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宠物领养服务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化、透明化的人宠身份绑定机制、鼻纹识别技术以及第三方权威平台提供免费的宠物保险加持,全方位保障领养体系的可靠性。并通过宠物主与宠物的成长、成就体系,帮助领养者成为一个合格宠物主的同时,也为宠物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目前,“Peta”已经与部分救助站展开初步调研,并随着项目在ALibaba Design公益平台的公布,后续将继续跟进多方合作、深化落地方案,打造设计与公益融合的暖心之路。
导师评语:
宠物经济的持续高涨,网络时代下的极致营销,让人很难不沉浸在养宠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刺激的双重梦境中。与此同时,在养宠热潮的背后, 其实还有许多流浪动物无家可归。《Peta》小组以宠物保障为初心,从社会公益角度切入,通过多次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分析,并结合相关技术, 最终聚焦领养场景,构建了这个宠物领养保障平台。该作品精准聚焦了领养场景的核心痛点、充分展现了“领养代替购买”的核心理念、以数字化服务为载体,对未来宠物领养提出了新的展望。设计作品主题感性、温暖;设计研究分析扎实,可行性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体现了未来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意识。
GRO¥UP
作者:郭舒琪 朱诗雨 蔡莎(本科)
导师:武奕陈
作品介绍:
95后理财社群概念设计,被调侃为“韭五后”的新基民大量涌入理财市场,聚而为群的他们面临许多困扰。我们尝试用游戏化的设计将社群打造成一场个性有趣、能引起情绪共鸣的理财派对。Grow(成长) 与 Group(社群)合二为“GRO¥UP”。Grow in the group,使其在社群中实践、交流并持续、有趣地成长,便是我们一切设计的核心。视觉以年轻人喜欢的赛博游戏风格为主导向,设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理财城市小程序以情绪符号为引,设定理财城市、人生笔记本,用户在其中理财实践、畅快交流,记录理财生活;线下中转站则通过共情标语吸引、理财决策游戏实践、情绪留言墙等方式介绍产品,吸引更多人进入线上社群,Grow in the group。
导师评语:
互联网掀起基金的热潮让年轻人们涌入这个陌生的市场。较多 95 后热衷于通过他人言论选购投资产品。从众的背后并非贬义的盲目,而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年轻人们认为自己不从众、盲投的代价会更高。比起从 0 开始研究金融理财,浏览权威人士发言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要低得多。但在投资上,认知决定收益,倘若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终会血本无归。作品“GRO¥UP”平衡了理财教育与年轻人的日常网络浏览习惯,通过连接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大 v、与基金经理之间的联系,以紧密互动的方式及时为新基民解决在投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在市场长期处于震荡时会有基金经理出面解析情况,防止用户作出“杀跌”行为。视觉上以潮流赛博风格为主,打造了 95 后的专属理财社群,让年轻的理财小白们在交流中成长。
“感投”线下理财体验厅
作者:李帅 冯蓓蕾 何方(本科)
导师:武奕陈
作品介绍:
“理财”话题变成了新的热点,也间接导致了群羊效应,我们希望培养用户良性、可持续的理财认知与习惯。在传统的线上端理财过程中,用户总是在被动地获取信息,线上的信息获取容易有误以及容易受其他信息干扰, 体验周期短。 我们的线下理财体验厅将认知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运用于线下。运用体验设计扩大智能投顾的影响力,让用户树立良好的理财认知,降低用户理财的学习成本、培养用户良性的理财习惯。线下理财体验厅使用了遥感交互装置、实体交互测试板块等方式,通过测试理财性格、在玩的过程中寓教于乐等方式,希望能为用户构筑一种全新的理财体验与感受,弥补传统线上理财无法用身体感知的遗憾。
导师评语:
伴随着经融市场的细化以及社会消费理念升级,理财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如何不断促使自我进步,以适应当下市场需求,是在理财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智能投顾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走进大众视野,如何发挥其普惠价值, 是该小组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该作品以线下体验为对象,围绕理财的“五感”进行设计,探索拓宽用户对理财认知的维度,同时降低学习成本。在交互形式上,通过互动装置与实体交互的形式进行创新,符合“科技、有趣、成长”的定位。对于智能投顾的投前、投中、投后进行全链路的体验设计思考,为智能投顾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体验模式。这也次本专业第一次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基于专业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尝试,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与启发性。
下潜|情绪辅助APP
作者:卢凯迪 刘幸 余登进(本科)
导师:包天钦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创新研发了一款家庭辅助抗抑郁 APP,让抑郁症的治疗变成不再是个人的努力。通过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的沟通、解压,让抑郁治疗过程变得简单、专业、治愈。APP 以交流倾诉、情绪解压和数据可视为三个主要设计方向,分别解决患者与家属双方沟通困难、情绪焦虑、不知所措和缺乏治疗动力等问题,在设计主视觉上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红色和紫色作为辅色设计,给人一种冷静、活力、和优雅的感觉。并产出 APP 的衍生线下产品——倾诉抱枕, 帮助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辅助 APP功能更好的实现。
导师评语:
作品基于对青少年抑郁症高发人群的思考,通过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全面围绕该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方案。项目从心理学,设计学,经济学等多种层面撬动这一社会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三位作者在项目中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主动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调研能力出众,能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为后续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中不足的是产品本身垂直性依旧有提升空间,当然这也是此类产品的通病, 希望作者在今后更多的实践过程中能对其进行优化。
DOMAIN|声学集成体验空间
作者:毛俊鸿 孟炜轩(本科)
导师:章俊杰
作品介绍:
DOMAIN 声学集成体验空间的用户定位是“受环境局限但对影音娱乐有一定需求”和“在家想要提高时间专注度和工作效率”的群体。我们的产品通过设计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进行集成化设计,使得墙体能够能为用户使用产品的一个全新平台,通过全新的“家电上墙”理念来使用户在家庭空间内获得高效快捷的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款专为小户型定制的音响系统,通过三频的声学结构来达到更立体的音效,满足当代小户型用户因为空间不足而不能在家装载套装环绕声音响的痛点,能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
导师评语:
他们的设计从一种“声音感知”出发,围绕声学集成设计精准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正因为有了定位,该设计将年轻人小户型家中的自由性、拓展性潜能发挥出来,达到良好的品质体验。这个设计适用于未来多变的生活方式。
时间精算师
作者:赵旻珺 徐凯丽(本科)
导师:高凤麟
作品介绍:
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空余时间花在虚拟现实情境上。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成为各种互联网产品竞相争抢的资源。人们所拥有的时间越来越细化,在主观感受上时间也流逝得越来越快。人们常常被困在无休止的事务中,在时间规划上总是产生“事情做不完”的焦虑,或面对繁杂的事项有着“不知从何开始”的困惑,时间脱离了人们的掌控。在此背景下,结合前人所研究的有效时间管理方法,我们尝试以“时间精算师”app,引导人们对手边的繁杂的事项进行有效的价值排序,并一一完成,逐渐寻回对于时间的掌控感,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间”。
导师评语:
时间精算师这件毕设作品打破了我们对于时间概念的常规想象,它以倒计时的方式探讨时间存在的意义,也让我们反思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我们与亲人相处所剩的时间 ? 我们照顾身体的时间 ? 亦或是我们在朋友身上花费的时间 ? 每个人对于时间都有不同的考量,而当我们真正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排序时,我们发现,许多重要的事物已经被我们忽略了太久… 通过这件作品,触发我们每个人重新看待自己的时间分配,重新塑造全新的自我!
乐学阅读
作者:韦佳颖(硕士)
导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小学教育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阅读平台的研发也蒸蒸日上,在线阅读已经改变了图书出版的业务和公众的阅读体验。论文研究面向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对在线阅读平台“乐学”提出沉浸式体验设计的理念,旨在创建小读者们能够主动积极并高度参与的在线阅读平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导师评语:
课题研究通过阅读开阔青少年视野,增长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智能化时代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一扇智能的窗户看宇宙。课题研究顺应当前在线教育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多元阅读模式的现实需求,是未来多元阅读模式探索的重要尝试和实践。
美术考试智能监考产品系统设计
作者:吴雅娟(硕士)
导师:刘征
作品介绍:
每年的美术考试监考工作都令老师们疲惫不已,工作繁重且时间长,在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各种考场纪律。因此,我对各类美术专业考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首先从内容和执行流程两方面了解监考工作现状,探析目前监考工作的具体问题;然后展开问卷和访谈形式的用户需求调研。最后通过对产品系统框架的构建,探讨设备层和数据层之间的关系,完成考场内智能监考产品的设计实践,产品在软件端和硬件端所具备的功能可以有效降低院校方监考人力成本,减轻监考人员的工作压力。希望能够借助对智能时代下美术考试智能监考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迈出监考工作无人化的第一步。
导师评语:
美术考试与文化课程考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现在考场座位安排、试卷处理、考试纪律管理等方面,这些对监考组织、时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内多所美术类专业院校转变了招生考核方式,采用了远程网络初试选拔与实地复试相结合的方式,监考设备与系统必须随之改变以维护考试的公平。美术考试监考产品系统设计正是面对这些挑战进行的尝试,综合考虑了智能设备与美术考试场景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
老年学堂
作者:张佳绘(硕士)
导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
“老年学堂“APP 是以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化发展为背景,依托杭州老年大学为调研和实践基地,结合现有网络老年大学的具体情况,面向中国老年群体,针对国内老年继续教育的现状,根据国内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社交习惯等特点,构建的老年大学在线教育平台。“老年学堂”APP 在借鉴与发展现有的用户体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群体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实际,对老年用户情感进行分析、发掘在线教育交互行为、设计界面呈现方式,提升现有在线教学质量和服务,变革在线教育适老化服务理念,增加在线教育行业适老化用户粘性,实现真正为老年人服务的目的。
导师评语:
“老年学堂”APP 的相关课题的建设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使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为智慧化知识服务和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 ; 实现老年学堂线上虚拟交互全域教学的目标 ; 有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伴学”古筝辅助练习系统
作者:邓景元(硕士)
导师:刘征
作品介绍: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之一,它在练习过程中非常依赖弹奏者多个感官和肢体动作的协调,有着较高学习难度。我们的设计愿景是更好地帮助学员练习古筝,希望设计的产品可以帮助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向学员传授知识,让学员可以自主开展技能训练。我们运用认知负荷分析教学层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思路;再通过人因出错分析学员的弹奏操作层面问题;最后多通道交互和古筝学习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使用多通道交互提示系统解决发现的问题,设计了“伴学”古筝辅助练习系统帮助初学者提高学习效率并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导师评语:
“琴棋书画”被称为东方雅事,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广的当下,古筝为代表的民族乐器的传播、教学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与智能技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和跨时空的学习环境,让智能设备辅助老师教学,提高学员的有效练习效率成为趋势。基于多通道交互的“伴学”古筝辅助练习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一定探索,对传统乐器教学有启发价值。
座椅个性化定制设计系统
作者:戴琦琦(硕士)
导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
Chair Direct Studio 包含人机参数个性化调节、造型参数个性化调节两个板块。首先用户使用系统配套的人机参数采集装置,采集坐姿下的人机参数,确定座椅的大小尺度数据,构建基于该用户人体数据的座椅的参数化模型;再在座椅的参数化模型上进行造型参数调节,设计个性化的座椅。
导师评语:
琦琦运用现有的软硬件技术成果搭建和自制的这个座椅个性化定制系统, 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能够对两个端口分别采集的用户的主客观数据做出灵敏的反应,输出在舒适度和审美上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座椅。整个设计具有交强的实验性、前瞻性、完整性和可行性,是对个性化设计定制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总策划:毕学锋
Chief Planner: Bi XueFeng
研究生指导老师:陈斗斗 王菁菁 吴佩平 严增新 刘征 陈苑
Postgraduate Tutor: Chen Doudou Wang Jingjing Wu Peiping Yan Zengxin Liu Zheng Chen yuan
本科生指导老师:章俊杰 武奕陈 周波 卫巍 高凤麟 王菲 彭喆 包天钦 马骏 黄逸霖 喻琪
Undertgraduate Tutor:Zhang Junjie Wu Yichen Zhou Bo Wei Wei Gao Fenglin
Wang Fei Peng Zhe Bao Tianqin Ma Jun Huang Yilin Yu Qi
书籍设计与校对:宋炜杰 叶奕辰
Book Designed By: Song Weijie Ye Yichen
空间策划:章俊杰 武奕陈
Space Designed By: Zhang Junjie Wu Yichen
动态设计:林子恒 黄海龙
Motion Graphics Designed By: Lin Ziheng Huang Hailong
推广策划:刘子杰 宗裕翔 郑伊煊
Promotion Planned By: Liu Zijie Zong YuXiang Zheng Yixuan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Hosted By: China Academy of Arts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Hosted By: School of Design . China Academy of Arts